东亚式感情
今年看完《姥姥的外孙》这部电影时,让我想到了东亚人的感情。
《姥姥的外孙》是一部泰国电影,但这是一个很东亚味的故事,可能因为主创都是华人。这是一个姥姥身患绝症,外孙想要继承遗产,最后学会爱的故事。 爱一个人就考虑她需要什么。小舅舅不成器,日子过得一塌糊涂,欠着一屁股账,最后姥姥把值钱的房子给了小舅舅。姥姥希望小舅舅平常不要来看自己,因为来了说明过得不好。大舅舅有钱,家庭美满,但是小时候经常生病,姥姥为了给他祈福,几十年不吃自己喜欢吃的牛肉。妈妈是最像姥姥的,都是会爱人的人,所以妈妈才会说得出“付出总比得到安心”。姥姥只担心妈妈会付出太多自己不能幸福,就像为了帮自己买粥而退学。姥姥发现外孙想要的是自己的房子后。首先给了外孙一件衬衫,希望外孙能找份正经工作。拒绝后给了外孙一个石榴,告诉他石榴树是为他种的,希望外孙健康。再次拒绝后带着外孙去找个从不联络的哥哥要钱买墓地,我觉得或许是要通过自己被拒绝来告诉外孙是继承不到遗产的。电影开头的时候姥姥说想要豪华的单人墓地,实际上最后给姥姥的时候可以看见买的还是联排墓地,因为姥姥跟外孙说过,想要单人墓地实际上只是想要家人都来扫墓。 这部电影里的爱很深沉,很多时候都不表达出来,渗透在点点滴滴的行动中,像一条不停流淌的小溪,滋润着人心。这部电影下有人把它和《乘船而去》做对比,正好我也看过。
《乘船而去》是一部挺文艺的电影,也是一部家庭电影,也是一个家里老人因为重病将要离去的故事,但是没有需要争抢的遗产。这个故事中更重要的是过去的经历对于现在的影响,家中大哥的早逝对于弟弟妹妹的影响,老母亲童养媳的出生对于她的影响。这部电影的英文名是《Gone with the Boat》一下子就让我想到了《Gone with the Wind》。过去的已经过去,我们要放下过去时代对我们的影响,面对未来。
后面我又想到了一部今年看过的《走走停停》,也是一部家庭电影,母亲也去世了,但是是突然离世。这部相对来说就更商业化喜剧化了,北漂失败的中年编剧,回到了老家拍了一部纪录片。电影是嵌套结构的,纪录片有记录一部电影的拍摄过程,戏中戏中戏。这部电影更多的是讨论的是成功与失败,走还是停。并没有试图给失败的人生打鸡血,“人嘛,总是下意识地选择,更容易走的那条路。没有谁的生活是完美的,有遗憾很正常。”。这部电影嵌套结构很有意思,男女主角对电影台词,看起来又像是男女主角之间的对话。结尾男主敲下了“走走停停”的剧本,又好像跳出了戏外。
三部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点,东亚式的家庭,东亚式的感情。西方文化是非常讲究表达的,古希腊就有修辞学,讲的是演说的艺术。但是影响东亚的儒家文化,讲究的是“讷于言而敏于行”,“巧言令色”让东亚人讲语言看做非常肤浅的行为。被这种文化影响了两千多年的东亚社会非常内敛,也就很容易理解了。但是不在乎表达感情,并不意味着没有感情,东亚社会并没有明确的信仰,但是非常讲究祖先崇拜,祭祖是东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而这种文化也形成了一种很紧的家庭文化。聚团自保是在困难时期提高生存率的办法,而漫长的历史上的低谷,也会优胜劣汰形成更加集体的文化倾向。所以历史比较短,没有经历过低谷的国家,也会更个人主义。
《姥姥的外孙》中姥姥做了很多,却都不告诉子女。《乘船而去》中母亲给的咸鸭蛋,女儿觉得没腌透,每次都扔掉,但是却不愿意跟母亲沟通。女儿的朋友尿毒症走了,母亲知道了却觉得女儿工作忙不告诉女儿。《走走停停》中儿子找母亲借了两千块钱,其中一千五在记录片中表演孝敬母亲,但其实拿着剩下五百块钱把家里坏了的门换了。这些电影里都有着东亚式的不会表达。 不会表达也就导致了误解,误解也就容易导致矛盾。不会表达也容易不会爱,忽略对方的期望,只在乎自己对对方的期望。典型的就是望子成龙,《抓娃娃》中两个儿子都不符合父亲的期望,一个儿子喜欢上了登山,一个儿子喜欢上了跑步。《年少日记》中家庭暴力和压力导致了儿子自杀。《破地狱》中文哥让不喜欢殡葬行业的儿子继承祖业,而不是喜欢这一行的女儿。这些桥段都非常东亚。
不善于表达也导致了高敏感性的感情知觉,在对方很少表达或者不表达的情况下,去体会对方的感情。这就是细腻的感情,非常具有美感也非常容易打动人。有一个阶段我曾经喜欢用温情去形容这样的感情,细腻的,温柔的,默默的,不激烈,不歇斯底里,但是很深沉。但我一直在想我为什么会想到温情这个词,今年有一天我翻开以前看过的国史大纲,看到了那句“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”。东亚三国里面,像韩国会有《请回答1988》这样很温情的电视剧。但我心中觉得日本人很多时候表达感情有些歇斯底里,就像《半泽直树》中的“以牙还牙,加倍奉还”。电视剧的取材上我也会觉得日本人很偏激,会选取一些很极端的题材。所以为了体会这种东亚人的感情,我选择去看了几部是枝裕和的电影。
今年看了三部,《步履不停》不是最喜欢的,但《步履不停》也是一个家庭的故事,像《乘船而去》一样,家中长子的早逝对剩余的家庭成员有影响。电影中的角色也非常的不喜欢表达,这点非常东亚。电影中父亲看着邻居被救护车送往医院的一幕,让我思考为什么父亲想让儿子继承父业,就算“医生收入更高”这种俗得不能更俗的观点,都更能让我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意。母亲为了让大儿子救的人痛苦,而每年在忌日邀请他。母亲说出这些话的时候让我不寒而栗,好自私啊。当然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自私,但是导演通过男主说出了“我为什么总是慢一拍”来点题,似乎快一点就好了。但是方向错了,快一点慢一点又有什么意义呢。行为和语言都是我们的表象,感情是我们的内在。给我的感觉是,日本人在感情上变得更个人更自私,但是却没有学会西方的如何去表达感情,如何去沟通。所以我更喜欢《比海更深》因为“我却从来不会爱一个人比海更深”,至少是枝裕和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这种自私。东亚三国中日本是受儒家文化影响最少的,但是现代化却是最早的,所以日本是最个人化的。
生活条件非常好的现代社会,集体的束缚会让人不自在,而个人主义的自由自在受到欢迎也就很理所当然。随着经济的发展,我们也在现代化,也在城市化。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到大城市打拼,同时也离开了家乡的紧密人际关系。但是虽然离开了家乡的环境,但是环境和文化对人的影响已经深入骨髓。还是不善于沟通,不善于表达感情。其实沟通不仅仅是让人互相理解,让人消除误解。很多时候我们在去试图表达一件事情的时候,我们会思考整理,这个过程也便于我们更理解自己。细腻的感情固然有它的美感,但终究生活是最重要的,我们需要沟通,互相理解,和睦相处。